山東省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日期:2015年09月17日 來源:山東省科技廳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山東把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通過探索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能力,加強各類創新資源整合,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高了科技成果產出能力,為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一、健全科技計劃管理體系,加強科技資源整合
為解決科技資源分散封閉重復和科技資金使用碎片化問題,山東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的要求,對原有的各類科技計劃進行歸并整理,將分散的11個科技專項整合為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為主體的、相互銜接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彌補了科技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形成科研活動接力開展的良性運行機制。為改變科技人才扶持政策特色不鮮明、重點不突出、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山東出臺了《山東省科技人才推進計劃實施方案》,從滿足人才成長和科研活動實際需要出發,遵循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構建起創新創業人才扶持、青年人才培養、杰出青年接力、拔尖人才支持、領軍人才推助五個層次的人才扶持計劃體系,既重視加強對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青年人才培養,也為青年杰出人才脫穎而出、進入國家科技人才隊伍打好基礎;特別是圍繞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為領軍人才的作用發揮創造條件。
二、堅持問題導向,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關鍵技術研發
為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山東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緊密結合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凝練科技攻關方向和目標任務,力爭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2014年,山東選擇“透明海洋”、小麥玉米雙增產、信息系統核心裝備技術、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大氣污染防控等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集中力量進行協同攻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旨在加深對海洋系統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掌握海洋環境、資源等動態信息,為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性數據支持。目前項目已確立了多尺度海洋動力過程及海氣相互作用理論體系,為預測西太平洋-我國近海-山東沿海的海洋環境及區域氣候變化奠定了理論基礎,研發的水下聲學觀測模塊(配套潛標)已形成樣機進行海試,質量接近軍工級產品要求,產業化前景良好,具備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實力。國家科技部對“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十分關注,已將其列入國家“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備選項目。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深入分析短板與補鏈環節的基礎上,精心選擇集成電路、激光器件及加工裝備、耐鹽堿作物品種培育改良、新藥篩選、高端液壓裝備、先進陶瓷纖維材料及軍民科技融合等多個領域,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帶動了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將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作為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結合“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加強區域間協同創新,強化重大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十二五”期間,重點培育半導體發光、高端石油裝備、海洋生物技術與醫藥等一批產值過千億元的集群;到“十三五”末,力爭產值過千億集群達到20個,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有力推動作用。為加強醫學前瞻性領域跟蹤研究,山東在科技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中,結合自身優勢,密切跟蹤先進科技發展趨勢,進行腦科學、精準醫學等醫學前瞻性科研項目布局,目前項目已順利開展。
三、堅持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發展,提高科技成果產出
平臺為載體、項目為紐帶支持科技人才開展科研活動,是促進科技創新的有效途徑。省科技重大專項自2012年實施以來,先后有100多位院士、千人計劃專家、泰山學者等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參與項目研發,為提升全省科技人才隊伍水平、支持領軍人才實施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創造了條件,帶動了全省產業轉型升級與科技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為科研人員搭建創新平臺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省已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企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成為我國海洋領域唯一一家國家實驗室。這些平臺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千人計劃、泰山學者等高層次人才,成為山東自主創新的人才高地;建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6家,匯聚孵企業近5000家、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近10萬人;建設院士工作站256家,吸引入站院士296人,轉化了大批科研成果,培養了大批創新團隊。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模式在產出重大創新成果方面成效顯著。2014年,山東有28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技術發明獎5項、科技進步獎20項,獲獎總數創近三年新高。
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
厘清市場和政府投入的邊界,逐步加大貸款貼息、后補助、獎勵等方式所占比例,探索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設立引導基金、投資基金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金融資本參與和支持創新,提高財政科技資金的放大效應。一是充分發揮引導基金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投入。2015年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和天使科技投資引導基金分別達到2.4億元和2億元,積極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企業提供風險投資支持,目前已帶動創投機構20多億元投資。二是加快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出臺全國首個對科技型小微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進行支持的政策文件,設立山東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有效緩解了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僅2015年上半年,全省就有77家科技型小微企業獲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5.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山東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省,國家知識產權局和財政部給予5000萬元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支持。三是強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券”的使用。采取“創新券”方式,利用計劃資金對使用省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享網儀器設備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補助(西部經濟隆起帶小微企業的補助標準為60%,其他地區為40%),有力促進了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
五、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提高科研人員積極性
一是拓寬科技項目申報渠道。所有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實行不限項申報,為優秀項目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也杜絕了權力尋租現象的發生。二是進一步加大對應用基礎研究和青年科技人員的支持力度。省自然基金經費由2013年的50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1.5億元,2015年獲得省自然基金項目的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比重達95%以上。三是堅持以問題導向作為評價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即評價科研成果能否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揮作用,通過轉化、應用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改變以往過于關注論文、獎勵,而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夠重視的做法,形成對科技人才的正確評價導向,激勵科技人員面向市場進行科技創新。
六、加強全過程監督監管,確保財政科技資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五項制度”,強化科技資金過程監管,促進財政科技資金陽光運行。規范項目經費預算評估制度,引入經費評審環節,由專業審計和財務人員嚴格審核和評估;探索實行部門預算批復前項目資金預撥制度,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加強結轉結余經費管理制度,在研項目年度剩余經費可結轉下一年度按規定繼續使用;實行科技資金“痕跡化”管理制度,對項目經費使用情況和中期檢查、驗收審計等環節的全過程信息進行在線公開和監管;實行預算單位科技經費“公務卡制度”,確?萍冀涃M使用按時、安全、規范。完善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實行科研誠信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對存在違規行為的進行公開通報,責成項目承擔單位限期整改。
|